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详情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优先支持农业服务业

近年来,农业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引入瞩目的现象之一,很好地促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但从总体看,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仍然滞后。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需突出重点,优先支持农业服务业发展。

一、发展农业服务业意义重大而紧迫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发展现代农业,须依靠现代农业劳动者。近年来,许多地方农业经营粗放、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已经敲响了警钟。

    在一个地区,如果有几个精明的农业企业家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选择经营方向,解决农资选购、良种选择和产品销售等问题,老弱化的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从何着手”、“向何处去”的难题,就容易得到化解。“少数农业企业家+大量老弱化的农民+发达的农业服务业”,不失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增进粮食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粮食供求失衡的发生,多与粮食综合流通能力不强、物流不畅有关。近年来,农产品销售价格上涨和频繁波动,也与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导致产销衔接不畅有关。面向农业产业链的供应环节管理服务薄弱,也加剧了农产品产销衔接的问题,推高了农产品从种植到餐桌的成本和价格。

    (三)有利于更好地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四化同步”

    发展农业服务业,增强其农产品物流、农业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等功能,不仅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空间和要素利用空间,而且有利于增进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优质要素向农业产业链集聚,带动农业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

    农业服务业往往高端在城市,中低端在农村,城乡服务业之间、农业服务业高端环节与中低端环节之间,往往具有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发展农业服务业,可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供重要载体。这在信息服务业中表现得很是直观。信息服务业是农业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对于增强农业服务业的功能,可发挥重要的“乘数效应”。

    (四)农业服务业较为发达,是欧美国家农业竞争力较强的重要原因

    美国农业发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都有发达的农业服务业作支撑,包括为农服务的合作组织、公司企业和其他服务机构。本世纪初,美国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3%、占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1.5%上下。但美国食品和纤维系统的产值却占GDP的12.3%,就业人数占所有劳动力的15%。荷兰农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服务业发达,产业链得到整合。如,花卉产业链包括花卉育种、生产、收购、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融研发、推广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环环相扣,共同增进产业链的聚合效应,共同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花农专心于生产高品质鲜花,花商专心于提供效率高的冷藏供应链,不断创新包装和运输方式等,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得到协同。

    (五)有利于规避农业产业链遭受外资控制的风险

    近年来,我国农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很好的使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此同时,农业产业链遭受外资控制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跨国公司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农产品市场等农业服务基础设施的投资热情不断高涨,增加了我国农业产业链遭遇外资控制的风险。由此很容易使人想到,若干年前,跨国公司也是通过在南美国家兴建仓储、港口等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农业服务环节,形成对南美大豆等产业的控制态势。这从反面说明,在我国,支持发展农业服务业,日益具有紧迫性。

二、突出重点,加大力度

    (一)优化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将增加农业公共服务投入与深化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结合起来

    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是农业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服务业,须大力增加对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的投入支持,努力增强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目前,我国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发展普遍面临经费少、人员缺、机构不健全、服务供求错位和供不应求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职能定位过宽,把本应由市场化组织或非营利组织承担的服务职能大包大揽,对可以引入市场机制解决的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大多“亲历亲为”,对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中大量新生的生产性服务需求“事必躬亲”,导致其本应做好的普遍服务职能被迫“疲于应付”,难以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难以形成对市场化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增加服务供给的引导功能。对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明确职能定位,使需要的普遍服务做好做实。鼓励增加普遍服务供给,如动植物疫病统防统治、食品监管、重大灾情预测预报服务等普遍服务,主要与农业基本运行和发展相关,公共品属性强,单靠市场力量难以补偿其成本,须由公共服务机构提供,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要统筹兼顾服务惠及的普遍性、服务获得的平等性和服务对象对服务价格的可承受性。

    2.优化改造重点服务,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如面向农业主导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以及面向农业主导产业的产销对接平台建设等。

    3.加强引导性服务,形成不同类型服务组织与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格局。通过支持农业服务示范市、示范县、示范乡镇建设等,鼓励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增强对市场化和非营利组织增加服务供给的引导功能,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增进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由直接面向农户提供服务,转向通过企业、中介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示范典型间接向农户提供服务转变。今后,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能,应转向为市场化服务组织的成长铺路搭桥,优化其发展环境,降低运行发展的成本。

    4.重视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改革。加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的途径,强化公共农业服务机构运行的奖惩机制,借鉴科技特派员等运作经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创办、领办农业服务机构,开展科技承包服务,成为农业新兴产业的开拓者。通过优先晋升职务职称或提高工资级别等方式,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基层参与公共农业服务。

    (二)加大对合作社示范和联合的支持力度

    1.突出支持合作社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合作社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县、示范市。

    2.突出支持合作社的联合和协作。推动合作社协力解决单个合作社无法解决或难以规模经济地解决的服务供给问题,增强合作社面向现代农业提供服务供给的能力。建议把支持合作社的联合和合作,作为支持合作社示范县、示范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3.加强面向合作社的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由面向合作社的特惠式支持,转向面向合作社的普惠式支持,引导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区域营销网络和产销合作平台建设,支持合作社培训服务体系和融合担保体系建设等,加强合作社职业负责人和合作社政府管理者的培训。鼓励合作社之间甚至合作社与农业企业之间,在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农产品储藏保鲜设施、提升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等方面,加强联合和合作。

    (三)明确支持农业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

    发展农业服务业,政府主导的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不可缺,合作社主导的非营利性服务机构也是很重要的。从长期看,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是发展农业服务业的潜质所在,也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力军。未来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很可能是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和市场化服务机构为三大支柱,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形成网络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近年来,一些化肥、农机、农资、种子企业结合产品营销,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成为发展农业服务业的开路者。在许多地方,随着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的推进,各种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服务组织应运而生,成为发展农业服务业的积极力量。有些市场化服务机构,甚至面向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系列化综合服务。

    1.设立农业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业态创新特色鲜明、服务达到一个规模、组织制度初步健全、服务绩效明显的市场化服务组织,包括农业服务示范户给予专项补贴,或以奖代补,鼓励种养大户面向周边农户开展农业服务。

    2.借鉴制造业推动主辅分离的经验,引导企业、种养大户将农业服务外包。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定向委托、招投标和发放服务消费券等方式,支持市场化服务机构和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参与发展农业服务业,将帮助农业服务业拓展市场需求与鼓励农业服务企业通过公平竞争方式开拓市场结合起来,形成发展农业服务业与提升农业服务企业竞争力相得益彰的格局。近期可从支持发展农机服务企业先行试点,实行农机服务消费券制度。根据农户经营规模发放农机服务消费券,鼓励达到所需资质的农机服务企业通过公平竞争方式争夺服务市场。在农机服务消费券的发放上,向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适度倾斜。

    (四)实施区域或产业链层面发展农业服务业的重大项目和专项行动

    近年来,我国在区域层面或产业链层面的农业重大项目或专项行动越来越多。建议今后在实施这些重大项目或专项行动的过程中,把支持农业服务业和相关服务能力建设放在优先地位,优先支持信息服务与科技服务、市场营销服务、农产品物流配送服务等融合发展。优先支持企业、合作社和市场化农业服务组织,包括各类服务示范典型参与项目运作。在支持区域层面的农业重大项目时,要优先支持合作社区域化发展和能力建设的试验示范,优先支持产业链核心企业在加强农业产业链服务协调整合和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方面发挥作用。